夏天雨季,朱參花整理著剛被雨打壞的小白菜、青江菜等,謙虛地說他這一季沒什麼菜,這是很難種菜的季節。朱參花的菜田,順著地形有高有低,相較於平地農園,反而是種優勢,蔬菜和周圍的果樹、雜木,形成不同層次的景觀。在住家旁邊的菜園,其實是以前的老房子,「這是先生當初分家分到的,結果有一次颱風把屋頂掀掉,厝就壞了,原本是牆壁的土角直接拿來種菜」,朱參花笑著說:「真是感謝被分到這裡,才能種出自己要吃、又能分享給市集朋友的菜。」
山坡地的種植環境比較複雜,但朱參花了解各種作物,依照需水多寡、日照長短等生長條件,種在適合的地方;像田裡的低窪處有一口儲存雨水的生態池,用來灌溉水管過不來的地方,池子周圍種洛神花,可以防草又可以收成;竹筍,也是順地勢自然生長在邊坡上,不靠灌溉,3月開始雨水若來就有筍子可採,黑綠仔和麻竹筍陸續冒出,到10月筍期才告一段落。在地上蔓延開的地瓜葉,葉片很大,可以抑制雜草又好吃,朱參花記得是10年前種下的,雖然不知道確切的品種名,但她持續留種種植,將好的品種保留下來,地瓜葉間穿插著紅鳳菜,朱參花說這是吃素者的補血菜喔!
韭菜種在不織布盆子裡,減少雜草競爭又好採收;百香果、絲瓜不需搭棚子,讓它們爬在龍眼、芒果樹上;樹上乾枯的角豆籐,是當初特意種在樹旁的,朱參花說只要留著根,每年秋天都會自己再長出來,真是省力又天然;還有一些野生的昭和草、俗稱豬母奶的馬齒莧,偶爾採得到一把就可以上餐桌。
「在山上生活就是有啥米賣啥米」,煮飯時也是,走進廚房或菜園,看想吃什麼就摘什麼、煮什麼。朱參花的孫子從小吃他種的菜,連一般小孩不敢吃、帶點苦味的龍葵也很愛,本來都直接油水炒加蒜頭鹽巴,結果有一次想說燙過再炒可以去苦味,孫子卻說菜都沒味道了,不好吃,現在孫子上大學了,還是愛吃阿嬤的菜,讓朱參花種地更開心了。
從小在內門木柵種菜的朱參花,明顯感受到這幾年的氣候變化,跟過去經驗很不一樣。例如四月是咖啡的花期,開得不太好,好不容易有一些著果,颱風一來又打落;五到八月發生強降雨的機率也愈來愈高,葉菜幾乎都被打壞,就算倖存,雨後的大太陽還是會把菜悶壞。有時候沒菜可賣,客人會關心到底種在哪裡,只好回答「種透天的」,意思是沒有遮蔽保護,只能尊重大自然了。
申請有機認證是近十年的事,但不論以前或現在,朱參花都是用古早的方法種植,順應內門的土質、地形、氣候。「本來就是種給自己吃的,即使有有機這個牌,但其實比較接近自然農法啦」,一年四萬多的認證費,雖然不太划算,「但頭都洗下去了」,朱參花想起十年前木柵教會邀約去微風市集擺攤,就參加到現在,「說實在金好膽」,一開始菜少,還有蒸鹹粿去賣,「如果賣完就會有信心」。朱參花每個禮拜都期待跟消費者和農友見面,「大家很融洽,很像大家庭,光是想像若是有一天沒得做,就會足懷念。」
(作者/野上野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