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春天到夏天都說田裡沒什麼東西,一直下雨只好一直除草的張鳳月,卻擁有夏季蔬菜的寶庫。量少卻多樣,檸檬、龍眼、鳳梨、薑黃、竹筍、絲瓜、秋葵,山菜類有川七、角豆、青葙、過貓、龍葵,還有從長濱老家帶過來種的山蘇,自己冒出的山芹菜和昭和草穿插其中。
張鳳月原本是台東長濱人,年輕時來楠梓工作認識先生,嫁來內門才跟著公婆種田,當時主要是龍眼園,零星種一些自己要吃的菜。正式從農前,曾經在台糖甘蔗園做過「開路」的採收工作,就是先手砍甘蔗,清出大型採收機可以開下田的空位,也曾在外銷日本的高麗菜捲加工廠工作過。20幾年前再次回到土地上耕作,以自然農法照顧土地,11年前申請有機驗證通過。「這種菜吃習慣,就會發現味道不一樣」,張鳳月說他連蘇力菌都不噴,「土地沒壓力,從洗菜開始就沒壓力,洗土粉而已,可以放心吃」。
張鳳月有留種的習慣,可能是從小幫忙家裡做生意,自然而然養成的。她說,小時候媽媽在長濱街上經營一個小攤子,讓附近的農友寄賣蔬菜,也是彼此交流種子的場所,「前幾年回長濱翻媽媽的冰箱,還有菜籽包,帶回來播種看看,居然還種得出來。」但是自己留種常常都不知道名字,像南瓜就有很多種,圓形、扁型、長型、大長型,張鳳月用自己記得住的方式,在種子袋上註記。
丘陵地與平地種植,有很多不一樣的照顧方式。薑黃種在丘陵地上排水好,但種竹筍就需要多一點照顧了,為了避免夏天的大雨沖刷,使筍子露出土表「出青」減了甜味,張鳳月在「黑綠仔」(烏殼綠竹筍)冒出芽時,就把土厚堆其上再用小盆子套住,要去市集前再割下。在山上種菜就是有什麼賣什麼,最近剛下過連續大雨,雖然葉菜都長不好,需要水氣的過貓、竹筍卻長得比較好。曾經有客人要預定筍子,張鳳月說「那是土的東西,我無法確定到時候會有」,流露出對土地的謙卑、與自然相處的方式。
第一次去市集是和內門的其他農家和木柵教會牧師,那天帶著柳丁、香蕉、鹹菜,還記得有點緊張地喊著「來喔,來買沒有藥的柳丁喔!」不知不覺卻也賣完了。那時微風剛開辦,為了讓農友學到更多,收攤後要一起上課,「回到內門都好晚好累」,當時大家集油資,搭木柵教會福音車通勤的印象還很深刻。
在市集裡也可以從客人身上學到不一樣的吃法,曾經有印尼姐妹跟她說,芭蕉和蜜蕉在台灣都是直接吃,其實帶有酸味的芭蕉也可以用來做菜的。張鳳月喜歡擺市集的生活,當然也希望市集生意好,但是若買菜要用搶的好像就會緊張、競爭,應該讓氣氛更和諧、悠閒比較好。因為星期天要上教會,所以決定只擺星期六的場,有的客人會關心詢問「你這樣夠嗎?」張鳳月說,「一樣的收入對有些人來說很夠,有些人需要更多,所以知足就夠!」
(作者/野上野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