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稱為留「美」青年的古文錦,十四年前走上一條跟父母期待、小鎮氛圍相反的路,卻也開創出一條返鄉青年、有機小農的生存之路,除了自己多方努力,過程中也受到許多貴人相助,讓他在摸索與實踐中,持續堅定自己的信念。
古文錦出身於農家,父親被譽為「香蕉博士」,順著父母的期待考上台大經濟系,當時美濃人都希望孩子走得愈遠愈好,最好出國深造、不要回來,但他卻從大學就對農業議題有興趣,開始涉獵農業相關議題,到圖書館看農改場出的書、有機耕種的書,也陸續在家試種,畢業後在貿易公司工作六、七年,愈來愈不喜歡坐辦公室的生活,身體也愈來愈差,決定離開台北,回到家鄉,實踐他所嚮往的農村生活。
民國九十二年,古文錦在美濃租下四分地,專心從事有機耕作,強烈反對的父母親,認為他返鄉是丟臉、沒出息,做有機也讓他們遭受街坊鄰居的冷言冷語,但古文錦卻說,家庭是他的助援之一。父親自農專畢業且個性節儉,不會盲從使用農藥,遵循傳統種植方式,人工除草、少用化肥,恰好應證了古文錦在書中所讀,以香蕉種植來說,使用化肥的香蕉園容易得黃葉病,父親的香蕉園相對少得病,因為化肥會使土壤酸化、有機質減少,更容易衍生病菌。
第一年以有機種植的筊白筍和水稻,順利成功,因知識分子返鄉務農的經歷受到注目的古文錦,遇到許多貴人,包括美濃愛鄉協進會、旗美社區大學、福智團體、公部門等,在有機推廣及產銷上給他很大的協助和鼓舞,還有與他合作種植有機水稻的農民曾啟尚,一同在民國九十四年成立美濃有機米產銷班。
「有機不僅能讓自己健康,也對消費者好,又能維護生態環境」,古文錦說,像有機水果可能不像一般使用農藥化肥的那麼甜、外觀又漂亮,但是卻保有獨特風味,他也聽到許多顧客反應,有機米煮出來的飯就是比較好吃,他認為,有機農產的品質比產量重要,經過多年嘗試,他找出最適合的耕作模式,包括分區種植、特定物種施用特定肥料、肥料使用量和頻率皆不同,植株的間距也經過安排。
古文錦種植五點五公頃的水稻,品種有台梗2號、高雄147、高雄145、台南11號等,一年兩作,十到二月輪作黃豆、黑豆、白玉蘿蔔等,一方面培養地力、減少病蟲害,也使一期作較少福壽螺侵害,田裡無水泥田埂且留有六米的隔離帶,採人工除草,他說,關鍵技術在於整地過程、施肥時間,以及以灌溉控制雜草。古文錦透過改良廠、自身觀察並跟其他農友交流,逐步找出適時、適地、適種的最佳模式。有機稻米的植株比較健壯,不易倒伏,因此比較不怕颱風,吃起來較有米香味,但產量相對較少,一期作一分地乾穀約八百到一千台斤,一般慣行則是一千二到一千四百台斤。不想看兒子這麼辛苦務農的古媽媽,則負責種植葉菜類、香蕉、鳳梨等作物,且每周一起來市集擺攤。
民國九十七年,古文錦成為微風市集第一批農友,他認為市集由產、官、學共同奮鬥而來,是非常難得的案例,加上農民團結且有青農加入,提供小農穩定的經濟收入,目前除了市集直售,他也與通路契作或與綠色餐廳合作,他期許社會大眾不要認為農業無前途,而是看當事者如何努力,且要跟得上時代的腳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