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微風臉譜】張三仁-張三仁果園

芭樂伯不退休  期許有機成主流

民國廿四年次的張三仁,是市集年紀八字頭的農友之一,多年來每周從永安自行開車到鳳山擺攤,今年考量到安全問題,開始由孫女開車載他。張三仁的父親從事半農半水產養殖業,他也延續父親的事業;但沒想到卻發生憾事,三、四歲的女兒一次因食用自家種的芭樂而中毒送醫,就是因劇毒農藥賽滅得,使他警惕在心;直至民國六十五年,赴美國讀書的女兒,建議他轉作有機耕作,還帶他到華盛頓參加有機講習會,他還記得當時的講師都是農業博士,致力推廣有機農業,他回台後便開始嘗試種植有機芭樂。

一開始種有機芭樂因為沒有用藥,全部都是病蟲害,幾乎全園的芭樂都丟掉,讓他很想放棄農作,後來透過學者介紹,使用苦鍊油、中藥等防治,情況才好轉,但要花費很多時間熬煮藥材和照顧;當時教授說有機要賣一般的三倍價才合理,但台灣根本沒有有機觀念,怎麼可能賣得出去?張三仁只好自己想辦法推廣,當時透過銀行主管的引介,他親自跑遍台南十八間銀行、合作社,載著一籃芭樂請大家試吃、介紹有機,然後留下電話歡迎大家訂購,當時市面上芭樂一斤才十幾塊,他賣到五十元,三周後竟有十七間銀行訂購,讓他信心大增。

 

張三仁自稱「有機老兵」,因為是台灣最早從事有機耕作的農民,農糧署、農改場的人常去找他交流,初期受到許多人照顧和支持,讓他的芭樂賣到台北去,一周訂貨40-50箱;民國七十幾年台灣開始推廣有機,他也陸續參加有機課程,芭樂開始賣到有機店,當時他種短期葉菜自己吃,送芭樂時就附幾把菜,沒想到有機店覺得好吃,想賣他的菜,愈來愈多人知道他在種有機蔬果,讓他原本六分地的農田,增加到三甲地。

 

芭樂是張三仁的自信作物,目前主要種植水晶和珍珠品種,甜度可達十四度,他說種植方式有「不能說的秘密」,是投入許多成本和時間所得來的,也有很多農業學者教他,讓他可控制甜度、大小、生長速度,看枝葉就知道果實好壞,不識字的他,全把這些撇步和知識記在頭腦裡,打響「芭樂伯」的稱號。現在他仍每日下田,只是腳比較不方便,「上帝如果讓我的腳好,做到兩百歲我也做」。

 

「網路不辛苦,但沒溫度,市集才有人情味」,張三仁說,來市集是為了多年來支持他的老顧客,雖然也有顧客或餐廳跟他訂購,仍堅持每周來鳳山擺攤,有時看他對客人半買半相送、不怕人家吃,他說:「這在作知名度,東西要讓人吃了想再來」;張三仁也觀察到,剛開始有機農產外觀不好看也好賣,現在不美或有蟲就不好賣,消費者的要求和素質都提高了,對農民更是考驗,尤其現在氣候變化大,「種菜為難」,加上同一塊地不能持續種同一種作物,地要大才好調節作物產期,面對大規模種植的有機公司,小農要生存更不容易,他期許政府學習歐洲國家、日本,以補助或保證購買的方式支持有機耕作。

 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hopping Cart